“武夷享天下盛名,真乃不忝”这是袁枚《武夷茶》文中之语。按所记时间和茶品及饮茶方式,乃武夷岩茶。
何谓武夷岩茶?按国家颁布的《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》的定义:“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,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栽培,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,具有岩韵特征的乌龙茶。”简言之,即产于武夷山市境内的乌龙茶。
武夷岩茶起源在清代初年,完备于清康熙后期。清布衣文士王复礼(字草堂)在康熙末年写的《茶说》作了较详细记载:“武夷茶……采后以竹筐,架于风日中,名曰晒青,俟其青色渐收,然后再加炒焙。阳羡介片只蒸不炒,火焙以成。松萝、龙井皆炒而不焙,故其色纯。独武夷炒焙兼施,烹出之时半青半红。青者乃炒色,红者乃焙色。茶采而摊,摊而摝(摇之意),香气越发即炒,过时不及皆不可。既炒既焙,复拣去其中老叶、枝蒂,使之一色。”此文被康熙五十六年至六十一年(1717-1722)在崇安县(1989年改名武夷山市)为知县的陆廷灿于清雍正十二年(1734)编入其《续茶经》,后来《续茶经》又被收录清纪晓岚总纂的《四库全书》,故说它有文献可考。对于《茶说》之记载,当代茶圣吴觉农在《茶经述评》中曰:“此即为乌龙茶制作工艺”。鉴此,充分说明乌龙茶制作工艺起源于武夷山,它是中华民族的荣耀,也是世界茶事的一个亮点。
长期以来武夷岩茶为业界公认为“中国十大名茶”;2002年被国家列为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;得益于它丰厚的文化和派生出的可欣赏艺术,2003年武夷山市被国家列为“茶文化艺术之乡”;鉴于武夷岩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独创性,2006年“武夷岩茶(大红袍)制作技艺”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前几年,在全国评比中,其品牌强度多居第一。“品牌强,质优、价高”。这些桂冠都是有实际内涵支撑的。故其上上者,犹如奢侈品。其物质和文化不虚为中华瑰宝。
最新新闻